暑期出游旺季,文旅市场火热。今年以来,得益于一系列促进文旅消费的政策举措,我国文旅消费需求加速释放,部分业态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甚至更高。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同比增长63.9%;国内旅游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95.9%。文旅消费强势复苏,见证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为扩内需、促消费注入强大动力。
从暑期市场看,文旅市场供给越来越丰富。其中,夜经济市场表现亮眼。从需求侧的火热消费,到供给侧的优质产品,我国文旅市场在供需两端发力,不断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文旅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圆明园163年来门票首次售罄、敦煌的骆驼拥堵在沙漠上……今年文旅市场可谓是迎来了新一轮爆发,据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达到23.8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9.29亿,同比增长63.9%。

今年年初以来,文化与旅游行业强势复苏,明星演唱会、热门景区及文博科技馆成为了“黄牛党”肆虐的重灾区,高价倒卖票、代抢服务等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文旅票务市场秩序。黄牛党的日益猖獗也引起了文旅部、公安部门的关注,加大了对黄牛党的整治力度。7月25日文旅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水平的通知》,强调加大对“黄牛”、第三方平台违规囤票、倒票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完善旅游景区门票分销系统,有效防止“黄牛”挤占票源。
文旅行业一般包括:影视、广播、音像、游戏、动画、卡通形象、演出、文物、美术、广告、出版印刷、创意性设计、传统工艺品、传统服装、传统食品、多媒体影像软件、网络、建筑、雕塑、游览等。
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创意。特别强调“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并强调文化旅游的“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产业”是一种生产行销模式,两者的连接点就是“创意”。
文旅产业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幸福产业,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下一阶段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将释放更多消费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目前,文旅融合发展如火如荼,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极点,整体更新迭代,行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产业,《“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
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过去几年,对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从业者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为应对新冠疫情影响,文旅行业涌现出线上演播、云旅游、沉浸式旅游演艺等新业态、新模式。在科技赋能文旅产业的推动下,数字文旅类的新型消费得到了蓬勃发展。
从中国文化旅游行业细分业态来看,文化旅游行业规模庞大,覆盖众多细分子行业。目前,文化旅游行业中较为主要或热门的业态有旅游演艺、非遗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文化旅游、主题乐园旅游等。各细分业态在独立彰显文化旅行特色之外,又多与其它细分业态融合运行,如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的有机融合;非遗旅游与研学旅游的结合;旅游演艺与主题乐园旅游互融等。
文旅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在未来文化旅游定将衍生出更多的细分业态,丰富文化旅游供给,同时通过融合运行模式,为游客带了多层次、多维度、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体验。
未来几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旅行业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同时,随着新兴科技的不断发展,文旅行业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文旅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中国文旅融合行业将不断发展壮大。预计到2025年,中国文旅融合行业的总收入将超过20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42.1%。同时,中国文旅融合行业将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