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通过 “点 - 链 - 网 - 面” 战略框架,将智能算力纳入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算力统筹能力,推动全国算力资源 “一本账、一盘棋、一张网” 管理。工信部通过 “东数西算” 工程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东部枢纽承载实时性业务、西部枢纽处理后台任务的协同格局。例如,长三角专用算力网络实现跨区域调度时延控制在毫秒级,支撑金融高频交易、自动驾驶远程决策等场景;贵州、内蒙古数据中心集群绿电使用比例持续提升,通过 “东部需求 + 西部供给” 模式降低算力成本。
聚亿信息咨询发布的智能算力报告指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行业注入强劲动能。“十四五” 规划将算力网络纳入新基建,碳标签制度将 PUE、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纳入评价体系,对达标数据中心给予电价补贴,推动行业 PUE 均值降至 1.25 以下。这种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结合,为智能算力规模化部署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技术突破重构算力供给范式
异构计算与存算一体架构突破
华为昇腾 AI 集群通过 CPU+GPU+NPU 协同,将训练任务完成时间缩短 40%,算力利用率提升至 75%;壁仞科技 BR100 芯片采用 Chiplet 封装技术,算力密度提升 5 倍,良率突破 95%。存算一体架构更具颠覆性,知存科技存内计算芯片在图像识别场景能效比 GPU 提升 50 倍,已应用于扫地机器人视觉导航模块。
液冷技术规模化应用
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采用全浸没相变液冷技术,将服务器芯片、主板浸没于低沸点电子氟化液中,实现高密度、全覆盖冷却,PUE 值降至 1.09 行业领先水平。东方证券预测,2026 年全球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将提升至 30%,浸没式液冷、相变冷却等方案将成为主流。
智能算力与大模型深度融合
医疗领域 AI 辅助诊断系统对肺结节识别准确率突破 97%,背后是智能算力一体机通过预置医疗影像专用模型,将单次 CT 扫描推理时间压缩至 2 秒以内。这种 “专用算力 + 场景优化” 模式正在金融风控、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领域形成示范效应。
(三)场景裂变催生行业应用生态
传统行业加速渗透
医疗领域,全国数百家三甲医院部署智能算力一体机,覆盖影像分析、病理诊断等场景;金融行业,智能投顾渗透率超 60%,AI 风控模型支撑 90% 信贷业务;制造领域,海尔郑州冰箱工厂通过数字孪生体将工艺参数优化周期缩短 70%,产线效率提升 35%。
边缘 - 中心协同架构落地
工业领域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将缺陷检测时间缩短至 50ms,支撑实时质量控制;自动驾驶领域,边缘算力节点支持 L4 级车辆单帧图像算力消耗降低 80%,决策延迟降至 20ms 以下。这种分布式架构推动算力资源从集中式大集群向场景化微单元演进。
报告研究显示,医疗、金融、制造三大领域已成为智能算力核心应用场景。以自动驾驶为例,边缘算力节点与中心算力集群的协同,使 L4 级自动驾驶单帧图像算力消耗从 500TOPS 降至 100TOPS,带动车载芯片、域控制器等产业链发展。
二、发展趋势:生态协同与价值深耕的战略转型
(一)技术融合催生新型算力形态
量子 - 经典计算协同
中国 “祖冲之三号” 量子计算机实现 105 量子比特,在药物分子模拟领域单次计算量突破 10^15 次,与经典计算形成互补生态。中研普华预测,2030 年量子算力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 亿美元。
智能定义硬件趋势
面向智能制造的智能算力一体机可集成工业协议解析、实时数据中台,直接部署于工厂产线边缘节点;医疗领域,与影像识别算法协同优化的智能算力一体机可辅助医院实现病历分析、临床决策的本地化处理。
绿色化发展成竞争壁垒
阿里巴巴张北数据中心采用浸没式液冷技术,PUE 值降至 1.12,单机柜功率密度提升至 50kW,为智能算力规模化部署提供绿色转型范本。未来智能算力需在经济效益、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间实现平衡,达成 “四位一体” 绿色发展。
(二)生态协同构建产业竞争壁垒
全栈生态竞争加剧
华为昇腾生态适配主流大模型,开发者数量超 200 万,动态调度算法使训练任务完成时间缩短 30%;阿里云智能算力集群渗透率超 40%,为数据中心高效运营提供保障。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企业聚焦垂直场景,通过算力池化、模型优化提升资源利用率。
跨界融合成新方向
智能算力与 5G 基站、边缘云节点协同部署,形成 “云 - 边 - 端” 一体化算力网络;与数字孪生平台结合,构建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实时算力交互通道,支撑智慧园区、数字城市等复杂场景运行。
(三)全球化扩张重塑产业格局
RCEP 协议下东盟关税降低,为中国智能算力产品出口提供机遇。阿里巴巴集团覆盖东南亚、中东等 10 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年增 50%;浪潮信息计划量产固态电池服务器,拓展欧美市场。中国主导制定量子计算、边缘计算等国际标准,提升全球算力竞争话语权。
聚亿信息咨询三维模型指出,中国智能算力出口占比将从 2025 年的 18% 提升至 2030 年的 35%,成为全球算力产业重要一极。自动驾驶领域边缘算力节点年复合增长率将突破 50%,医疗跨省机器人辅助手术、金融实时反欺诈系统等场景正在形成 “算力 + 场景” 闭环生态。
三、挑战与应对: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核心技术自主化突围
尽管国产 AI 芯片在智算中心渗透率超 50%,但芯片架构多元化带来的硬件适配复杂性仍待解决。中研普华建议,企业需加大 Chiplet 封装、存算一体架构研发投入,通过产业联盟推动统一接口标准制定,降低生态构建成本。
(二)能效优化与绿色转型
数据中心 PUE 值优化面临物理极限,行业需加快液冷技术、可再生能源深度融合。国家超级计算太原中心实践表明,全浸没相变液冷技术可使单机柜功率密度提升至 100kW,为行业提供绿色转型范本。
(三)应用场景深度挖掘
传统行业对智能算力价值认知仍需提升。报告提出,企业需通过 “算力即服务 (AaaS)” 订阅包模式,将中小企业算力采购门槛从百万元级降至十万元级,推动市场教育进程。同时聚焦医疗 AI 辅助诊断、金融智能投顾等垂直领域,通过场景化解决方案释放算力价值。
四、结语
智能算力行业已进入 “技术深化 — 需求扩容 — 政策加码 — 生态成熟” 的正向循环。作为数字经济的 “算力供给中枢”,其发展不仅关乎算力产业协同效率,更深刻影响中国数字基础设施自主可控能力。未来五年将是行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价值深耕” 的关键期,通过持续技术突破与场景深耕,中国有望推动全球算力产业从 “跟跑” 向 “领跑” 跨越,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