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的崛起推动了硅橡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行业集中度也在逐步提升。
硅橡胶概述
硅橡胶是一种具有交联结构的高分子聚硅氧烷,是有机硅材料中的重要产品。其制备原料通常包括线型聚硅氧烷(基胶)、增强填料、交联剂、催化剂和改性添加剂等。这些成分经过混合加工成混炼胶或混合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硫化(或称固化),从而从黏流态转变为弹性体。根据硫化方式和温度的不同,硅橡胶可分为高温硫化硅橡胶(HTV)、室温硫化硅橡胶(RTV)和加成型硫化液体硅橡胶(LSR)。
行业发展背景
政策环境
作为高性能材料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硅橡胶行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例如,《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中提到,支持丙烯酸酯橡胶、氯醇橡胶以及特种氟橡胶、硅橡胶、氟硅橡胶等特种橡胶的投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则鼓励开发新型有机硅单体如苯基氯硅烷、乙烯基氯硅烷,并推动苯基硅橡胶、苯基硅树脂及杂化材料的生产。
社会环境
硅橡胶用途广泛,涉及国防军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学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建筑、电器、纺织、个人护理、日用品、交通运输等领域。在全球能源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作为非石油路线的化工新材料,有机硅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据统计,2023年全球有机硅市场达到196.8亿美元,2017-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5%。
产业链
硅橡胶的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金属硅和一氯甲烷等,用于生产有机硅单体及中间体。通过不同的反应和处理过程,添加相应的填料和助剂,最终获得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等深加工产品。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筑、电子、电力、医药、纺织、日用品等行业。
发展现状
我国聚硅氧烷消费量
聚硅氧烷是指主链为-Si-O-Si-结构的小分子中间体和聚合物大分子。近年来,中国聚硅氧烷消费量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156万吨。其中,硅橡胶、硅油乳液和硅树脂分别占总消费量的70.9%、26.6%和2.5%。
室温硫化硅橡胶消费量
全球主要的室温硫化硅橡胶生产企业包括美国陶氏、美国迈图和德国瓦克等,它们在中国市场占据中高端领域。虽然国内RTV生产企业较多,但规模较大的企业较少。2023年,中国RTV总消费量约为128.9万吨,其中建筑领域占比最高,达到42.3%,其次是能源电力和电子领域,分别占23.8%和17.2%。
高温硫化硅橡胶产量及消费量
高温硫化硅橡胶通过加入补强填料和其他添加剂,并采用有机过氧化物作为硫化剂,在高温下交联成橡皮。2023年,中国HTV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04.6万吨和92.3万吨,同比增长11.5%和14.7%。
加成型硫化液体硅橡胶产量
加成型硫化液体硅橡胶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有机硅基胶上的乙烯基或丙烯基与交联剂分子上的硅氢基发生加成反应形成弹性体。这种材料在电子电气行业中被广泛应用。2023年,中国LSR产量约为13.4万吨,同比增长19.21%。
竞争格局
行业竞争格局
这几年来,国内硅橡胶生产企业的工艺技术有所提升,但仍与国际巨头存在差距。部分龙头企业已经完善了产业链布局,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在某些细分领域掌握了先进技术。国内企业正逐渐向下游高端应用领域扩展,研发技术含量更高的终端产品,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重点企业介绍
山东东岳有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有机硅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备从金属硅粉加工到有机硅单体、中间体以及下游产品的全产业链生产能力。2023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01亿元,净利润亏损2.7亿元。
发展趋势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随着用户对产品质量、性能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低端产品利润下降,一些落后的小型企业被淘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加速发展,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产能扩张和技术进步,提升整体竞争力。
新兴市场带动高质量发展
传统细分市场增长放缓,而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电子等新兴市场对硅橡胶的需求迅速增加。高要求、高标准的新兴市场促进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产品竞争力提升,进口替代前景广阔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硅橡胶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在中低端市场上,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具有明显竞争力;在部分中高端产品市场上,国产硅橡胶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进口替代前景广阔。此外,出口市场的持续增长也为国内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