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应对灾害防护、满足军需战备需求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确保用药安全的前提下,非处方药(OTC)作为一种便利公众自行选购并使用的药品类别,在我国受到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严格规定和审定。这类药物无需医生开具处方即可购买,并且通过清晰的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书指导普通民众自行判断适宜病症,如感冒、咳嗽、消化不适、头痛发热等常见疾病。为保障公众健康权益,我国对非处方药采取了警示语标注制度,明确规定药品的使用时段、疗程,并强调症状未见改善时应及时就医咨询。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我国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协同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制定并执行。
截至2023年12月底,已有包括柴黄口服液、阿胶胶囊、地氯雷他定分散片等在内的27种药品成功由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其中,中成药品种占据超过半数,成为处方药向非处方药转换的主力军。这些转变意味着相关药品购买限制将进一步放宽,患者无需处方就能便捷地在线下药店或电商平台购得所需药品,尤其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群体来说,购药流程得到显著优化。
当前,中国非处方药市场的销售渠道以线下为主导,占比高达92%,线上渠道则占8%。线下渠道主要包括医院、实体零售药店以及第三终端市场,其中实体零售药店占据了54%的市场份额,医院占据21%,而第三终端则占比17%。这一分布格局凸显了非处方药在我国医药销售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广泛的群众基础。
非处方药行业重点企业分析及政策趋势分析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健康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互联网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OTC产品(非处方药)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这一演变是伴随着社会从疾病治疗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的趋势而发生的。在中国,非处方药品种多样,细分市场主要包括感冒药、肠胃用药、皮肤用药、止咳化痰药物、妇科用药、解热镇痛类药物以及其他类别,其中感冒药市场份额最大,占据了非处方药市场的17%,其次是肠胃用药占据9%,皮肤用药和止咳化痰用药分别占比8%和7%,妇科用药占6%,解热镇痛类占2%,其他类别则占据了49%的市场份额。
中国非处方药行业的领军企业以华润三九、太极集团、修正药业、扬子江药业等为代表,尤其是华润三九,在CHC健康消费品和处方药领域均拥有核心业务布局。其CHC健康消费品业务涵盖了感冒、皮肤、胃肠、止咳、骨科、儿科等多个品类,多个拳头产品在各自领域如感冒、胃肠、皮肤、儿科用药等方面市场份额较高;而处方药业务则聚焦于肿瘤、心脑血管、消化系统、骨科、儿科等治疗领域,多项产品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2023年上半年,华润三九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1.46亿元,同比增长56.48%,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其中,CHC健康消费品业务收入为68.19亿元,同比增长23.19%,处方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7.80亿元,同比增长11.31%。同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18.77亿元,同比增长30.9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8.27亿元,同比增长37.2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72亿元,尽管同比下降6.87%,但整体经营状况稳健。

当前,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及慢性病年轻化的挑战,对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需求日益增强,医保支付范围也逐渐扩大到这些领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强调了预防在构建“健康中国”中的核心作用,并引导公众提升健康素养,将健康消费需求重心由治病转向预防与保健。这些政策的深入实施,将为非处方药产品的市场需求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购药渠道方面,随着线上经济的繁荣和医药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购药习惯正逐步由传统线下渠道向线上医药电商平台转移。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医疗医药数字化进程,《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和《药品监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为数字医疗医药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预示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未来将在数字化转型中迎来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