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苹果进军折叠屏领域的里程碑产品,iPhone 18 Fold 的核心参数与设计细节近日正式浮出水面。这款机型不仅将搭载全球首创的铝钛混合金属机身,更以展开后仅 4.5mm 的超薄厚度刷新行业标准,有望重新定义折叠屏手机的 “轻薄与耐用平衡法则”。
一、材质革命:铝钛混合机身,兼顾轻量、耐用与散热
据多份行业报告及供应链信息显示,iPhone 18 Fold 将首次采用 “铝 + 钛” 混合金属机身设计 —— 这一创新方案的核心目标,是解决折叠屏手机普遍面临的 “重量过载”“长期使用易磨损”“高负载下散热不足” 三大痛点。
钛金属的加入,能显著提升机身抗扭强度与耐腐蚀性;而铝材的轻量化特性,则可有效控制整机重量(目前暂未曝光具体重量,但预计将优于同尺寸折叠屏竞品)。二者的融合,让苹果在 “轻薄” 与 “耐用” 两个看似矛盾的需求间找到了平衡点,为折叠形态的长期使用可靠性奠定基础。
二、核心突破:液态金属转轴 + Touch ID,强化体验与稳定性
折叠屏的 “灵魂部件”—— 转轴设计,苹果同样投入了重点研发:
钛金属主导的转轴骨架:钛金属凭借优异的抗疲劳性与精准的结构稳定性,被选为转轴轴承的核心材料,确保数万次开合后仍能保持部件对齐,避免屏幕出现 “翘边” 或 “错位” 问题。
液态金属加持: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进一步透露,苹果计划在转轴结构中导入 Liquidmetal(液态金属),并搭配钛与不锈钢组件。这一组合能大幅提升转轴的抗冲击性与耐磨性,同时缩小转轴体积,为机身 “变薄” 提供更多空间。
此外,该机还将舍弃传统的 Face ID 面部识别,转而以 Touch ID 作为主要生物认证方式。这一调整不仅能简化机身内部结构(减少 TrueDepth 摄像头模组的占用空间),更能适配折叠形态下的多场景解锁需求,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操作体验。
三、屏幕与尺寸:5.5 英寸外屏 + 7.8 英寸内屏,兼顾便携与大屏需求
在屏幕配置上,iPhone 18 Fold 采用 “双屏折叠” 方案:
外屏:配备 5.5 英寸屏幕,尺寸接近常规直板旗舰,满足日常接打电话、查看信息等 “单手操作” 场景,兼顾便携性;
内屏:展开后为 7.8 英寸大屏,尺寸接近 iPad mini,定位 “手机与平板之间的中间形态”,可支持分屏多任务、高清影音播放、轻量级办公等场景,兼顾生产力与娱乐需求。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该机展开后的厚度仅约 4.5mm,比苹果此前传出的 “iPhone Air”(厚度约 5.5mm)更薄 —— 这一数据意味着苹果在控制机身厚度的同时,还需通过材质与结构优化,确保折叠状态下的抗弯折性能,避免屏幕因超薄设计出现易损问题。
对于外观,彭博社知名记者 Mark Gurman 曾形象描述:“iPhone 18 Fold 的形态如同两部 iPhone Air 并排拼接”,这一独特设计既保留了苹果经典的极简风格,又通过折叠形态开辟了全新产品品类,引发市场对其实际握持感的高度期待。
四、量产进度:鸿海进入 NPI 阶段,2026 年 9 月有望亮相
供应链消息显示,iPhone 18 Fold 目前已在鸿海(富士康)进入 “新产品导入(NPI)阶段”—— 这一阶段意味着机型的设计方案已基本定型,进入零部件试产、生产线调试与性能测试环节。
按照苹果一贯的产品节奏,该机预计将在 2026 年下半年启动大规模量产,并有望在同年 9 月的 “iPhone 18 系列新品发布会” 上正式亮相,成为苹果 2026 年硬件生态的核心战略产品。
五、市场意义:苹果折叠屏 “首秀”,或重塑行业格局
若 iPhone 18 Fold 能按计划落地,其意义将远超 “一款新手机”:
对苹果而言,它将成为硬件产品线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苹果正式入局折叠屏赛道,填补 “直板机 + 平板” 之间的产品空白,完善生态布局;
对行业而言,苹果凭借在材质工艺(铝钛混合、液态金属)、用户体验(Touch ID 适配、软件优化)上的积累,可能为折叠屏手机树立新的 “体验标准”,推动行业从 “拼参数” 向 “重实用” 转型。
综合来看,iPhone 18 Fold 的曝光,不仅让苹果粉丝期待已久的 “折叠屏 iPhone” 从传闻走向现实,更可能以 “轻薄 + 耐用 + 生态适配” 的组合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折叠屏市场中占据关键席位,重新定义该品类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