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午间休市时,半导体材料交易所交易基金(代号562590)涨幅高达5.58%,持续占据全市场涨幅榜首位置,早盘阶段更是一度上扬超过7%,其中光刻机领域领涨,权重股北方华创和中微公司的股价接近7%的增幅。这次半导体材料行业的显著上涨,主要受到了多个正面因素共同提振的影响。
首先,存储行业显现触底反弹迹象,下游市场需求回升拉动上游供应。进入2024年后,DRAM存储芯片价格连续走高,中国客户接受了提价。据智能手机及PC制造商预测,2024年市场需求将有所复苏,从而助推NAND Flash和DRAM价格上涨。TechInsights最新的统计数据揭示,截至2024年2月16日一周内,DRAM销售额同比增长79%,并且13周移动平均线比去年同期跃升79%。预计2024年全球DRAM芯片销售额将猛增46%,达到780亿美元。Gartner先前的预测也表明,存储芯片市场需求将在2024年大幅反弹,营收预计增长66.3%,预示着存储行业将迈入一个新的繁荣周期。

存储芯片行业的繁荣与供需平衡密切相关,本次价格大涨主要源于供需两方面的合力:
1. 供应层面,主流生产商开始大规模减少资本投入并对存储芯片产能实施削减。例如,2023年美光和SK海力士计划削减40%至50%的资本支出。美光采取的提高价格行动等策略也为整个行业提价奠定了基础。
2. 需求层面,随着苹果、华为等品牌新款手机的发布以及终端渠道库存消化,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快速回暖。特别是华为Mate 60系列的热销进一步刺激各大智能手机厂商提高产量目标,从而推高第四季度移动存储芯片的合约价格。
当前内存市场价格上涨、供应紧缩,原厂企业坚持高价策略以修复供需矛盾。多家研究机构分析认为,在供应商定价权加强的情况下,存储器市场的涨价趋势有望持续下去。
另外,中国芯片企业在美诉讼取得胜利,为中国芯片行业发展带来利好消息,此举有望助力存储芯片行业加快复苏步伐,成为中国行业发展的有利契机。
其次,AI算力需求激增,未来前景广阔。AI技术发展导致算力需求急剧上升,如GPT开发者大会后,ChatGPT及API服务因超出预期的访问量而短暂中断服务约2小时,其主要竞争对手Anthropic也遭遇了类似的服务压力,反映出全球算力资源的紧张局面。
短期来看,关键算力供应受限可能导致算力供需失衡,促使服务器、算力租赁等相关概念热度升温。长远而言,在外部环境压力下,中国有望加速推进本土算力芯片及相关全产业链的建设,构建高效的光通信网络,利用超高速芯片和内存间的互联,实现多GPU之间数据高速无损交换,这是发挥算力集群效能的关键所在。面对新型算力需求的增长,先进材料设备对于芯片生产的推动作用愈发重要,成为未来的一个新增长点。
再者,良好财报业绩带动市场情绪回暖。资料显示,在国产替代及市场需求扩展的大背景下,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投资价值极高。半导体材料ETF(562590)及其关联基金(A类代码:020356,C类代码:020357)紧密追踪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该指数中半导体设备占47.92%,半导体材料占20.99%,两者合计权重接近70%,充分体现了该指数的主题集中度。其前十大成分股囊括了半导体设备及材料产业链上的各个关键环节,如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沪硅产业、TCL科技、雅克股份等,涵盖刻蚀机、薄膜沉积、硅片、面板等多个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以及备受瞩目的光刻胶优势企业。

近日,部分半导体材料企业的年报业绩预告超出了市场预期。中微公司于2月26日公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23年营业收入约为62.64亿元,同比增长32.1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7.86亿元,同比增长52.67%。
盛美上海发布了科创板首份年度报告,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88亿元,同比增长35.34%,归母净利润为9.11亿元,同比增长36.21%。
江丰电子业绩快报则透露,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25.76亿元,同比增长10.80%,归母净利润2.32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为1.59亿元。
中信证券的研究观点认为,我国正加大对光刻机产业链的投资支持力度,国内高端光刻机的研发进程有望得到有力推动,半导体设备产业链也将随之受益。未来,一旦DUV和EUV设备在国内实现国产化突破,对28nm和14nm制程生产线具备逐步国产替代的能力,则有可能触发新一轮的半导体产业扩产周期。建议重点关注受光刻机“卡脖子”问题影响的半导体制造、设备、零部件自主化替代的上市公司,尤其是涉及光刻工艺设备和零部件制造的企业。
【相关指数产品】
半导体材料ETF(562590)是一款跟踪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的产品,其中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分别占据了较大的权重,总和接近70%,集中关注指数核心主题。该基金前十大持仓股横跨半导体设备及材料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汇聚了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沪硅产业、TCL科技、雅克股份等行业内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风险提示:
本产品风险评级为R4(中高风险),属于指数基金,投资者在投资时面临多种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标的指数回报与股市平均回报偏离、标的指数波动、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等主要风险。作为联接基金,还存在联接基金特有的风险、跟踪偏离风险以及与目标ETF业绩差异的风险等。尽管市场或相关产品历史表现可以提供一定参考,但并不能代表未来表现。投资者在投资前,务必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投资期限、投资经验和资产状况,审慎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在深入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独立做出理智的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同时,购买A类基金时,投资者需一次性支付申购费,不收取销售服务费;购买C类基金无需支付申购费,但会收取销售服务费。两类基金因费用结构和成立时间等因素的不同,长期业绩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详情请查阅基金的定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