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英特尔以迅雷之势宣布关闭德国慕尼黑汽车芯片业务,并计划裁撤该部门绝大多数员工。这一决策作为新任CEO主导的百亿美元级成本削减计划的重要一环,标志着这家半导体巨头正式告别汽车芯片主战场。尽管英特尔强调将确保现有5000万辆搭载其芯片的汽车平稳过渡,但业务收缩的决绝姿态已清晰可见——从2025年第二季度启动的裁员潮,到营销职能整体外包,英特尔正以"外科手术式"调整重塑组织架构。
二、竞争困局:在巨头夹缝中艰难求存
汽车芯片市场的残酷性远超预期。高通凭借骁龙座舱平台占据70%高端市场,英伟达Orin芯片垄断高阶自动驾驶算力高地,而本土厂商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快速崛起,使得英特尔2024年推出的SDV SoC(首款Chiplet架构汽车芯片)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尽管其宣称通过多节点异构集成实现"软件定义汽车",但实际客户仅极氪等少数品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更致命的是,英特尔汽车SoC的AI算力密度(150TOPS)与能效比(5.8TOPS/W)均落后竞品,难以满足L4级自动驾驶需求。
三、暗线布局:Mobileye与生态投资的战略纵深
英特尔并未完全退出汽车赛道,而是转向"隐形布局":
Mobileye的进退维谷:2017年153亿美元收购的自动驾驶明珠,虽在2022年独立上市后市值缩水超60%,但其EyeQ6芯片仍为奔驰、宝马等20+车企提供ADAS方案。2025年上海车展上,Mobileye展示的SuperVision系统仍保持技术领先性。
生态链渗透:通过Silicon Mobility收购强化电驱系统控制能力,Moovit出行数据平台与Mobileye地图数据形成闭环,投资图森未来等自动驾驶公司构建技术护城河。
制造端卡位:代工部门裁员20%的同时,保留车规级芯片代工业务,为Mobileye及潜在客户提供IDM 2.0服务,形成"设计-制造-软件"垂直整合优势。
四、产业启示:汽车芯片的"围城效应"
英特尔的收缩折射出汽车芯片产业的深层变革:
技术门槛重构:功能安全(ISO 26262)、车规可靠性(-40℃~105℃工作温度)等要求,使消费电子芯片经验难以平移。
生态决胜关键:英伟达CUDA、高通Snapdragon Ride已构建开发者生态壁垒,英特尔晚入场3年导致软件适配成本激增。
本土化挑战:中国头部车企自研芯片比例超40%,地平线征程6、华为昇腾610等本土方案挤压外资生存空间。
五、未来猜想:蛰伏与可能的反击
尽管汽车业务部门已解散,但英特尔仍保留三大战略支点:
技术储备:累计投入3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专利库(含1.2万项核心专利)随时可重启合作;
制造优势:18A工艺节点预计2026年量产,车规级芯片良率可达99.999%;
资本运作:Mobileye市值回升至300亿美元,不排除未来分拆上市或引入战略投资者。
这场战略收缩既是英特尔在汽车产业"围城"中的无奈退守,亦是为下一次技术浪潮积蓄力量。当汽车智能化进入"算力竞速"新阶段,这家芯片巨头能否以更轻盈的姿态重返市场,答案或许藏在2026年IDM 2.0全面落地之时。